透明足跡

如果你曾撥打過環保署的公害陳情申訴電話,檢舉空氣汙染,電話那頭的承辦人員往往會詢問你一些問題,

例如:請描述一下那個臭味?判斷一下屬於哪類情況所產生的?是否知道汙染排放者是誰?

等你努力描述並提供線索後,通常在幾天後你會收到一通回電表示:此處並無汙染超標現象。

 

「你明明看到、也聞到空污了,但是污染事主卻沒有被開罰,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(簡稱:綠盟)副祕書長洪申翰表示,

類似這種污染檢舉者覺得自己徒勞無功的故事,團隊已聽過太多次。

 

因此綠盟團隊與「圖文不符」和其他資訊平台合作,於今年2月推出「透明足跡」計畫,

並在「嘖嘖」發起群眾募資,此計畫不僅為民眾整理台灣各地的汙染資訊,更進一步試著優化目前民眾檢舉汙染的方式。

 

讓汙染足跡透明:揭露逾2萬筆「被消失」的超標記錄

 

在綠盟辦公室裡,研究員曾虹文打開電腦螢幕,向我們解釋透明足跡的平台如何操作。

首先,透明足跡會撈取工廠汙染源的即時監測資料,並整理進資料庫內,呈現在網站上,

接著使用者可以用「環境地圖」或是「企業單位列表」兩種方式搜尋,也可依據「工廠類型」、「排放類型」、「有無裁罰記錄」等條件做篩選。

過程中使用者若看到企業有連續超標的情況,即可選擇分享到臉書,讓更多人一同關注。

洪申翰補充,藉由系統性地掌握企業的環境污染數據,並優化過往民眾的空污檢舉流程,

現在民眾不再需要透過發公文取得排放數據,只要有網路,就可以隨時查看企業的污染排放狀況。

 

化被動為主動:一場環保運動的博弈

 

空污的管理和監測,不是政府在做的事嗎?為什麼透明足跡還要做資料平台來監測?

洪申翰回應道,過去無論數據或科技的資源,大都掌握在政府或財團手上,這次綠盟希望藉由跨領域的平台,拿回公眾的環境知情權。

而對綠盟來說,透明足跡不只是一個網站、一個民眾參與的管道,更像是一場環保運動(簡稱:環運)的博弈。

「過去環運都比較被動,(我們)等到有開發才去阻擋,發現有汙染才去抗議,」

但現在團隊希望藉著掌握原始資料,打造自己的資料庫,讓手上籌碼(證據資料)更多且明確,

以突破過往環運的被動模式,轉為主動性更高地與政府合作監督企業。

以六輕的事件為例,雖然記者會後六輕表示行為並無違法,但在社會大眾的壓力下,環保署也表示將進行調查。

 

 

by 社企流

 

透明足跡 x 嘖嘖  https://www.zeczec.com/projects/thaubing